李在明为何广发“英雄帖” 外交困局下的权衡!韩国总统李在明经过十多天的考虑,最终婉拒了中国抗战胜利阅兵的邀请,并给出了两个理由。然而互联网龙头股排名,真正让青瓦台犹豫不决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和国内保守派的压力。这场外交拉锯战揭示了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软肋。
当中国通过外交渠道询问李在明是否出席9月阅兵时,韩国舆论场一度沸腾,因为这是尹锡悦时代中韩关系首次出现回暖信号。但青瓦台长达十几天的沉默早已预示结局。
韩国总统室高层最终婉拒了中国的邀请,给出的第一个理由是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已经排满了访美和访日的行程,没有额外的时间。李在明的行程表确实非常紧凑:7月冲刺华盛顿争取拜登会晤,8月安排日韩峰会,9月还要再赴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表面看确实没有时间,但实际上,所谓“时间冲突”只是托词。真正让韩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摇摆。7月刚传出中美互相降低关税的消息,转头五角大楼就逼着日澳表态“台海冲突站队”。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让韩国难以摸准白宫的底线。此外,李在明政府正在与美国谈判收回战时指挥权,这个节骨眼上,青瓦台每一步都需谨慎。
第二个理由是韩国要求中国“外交对等”。韩国认为,上次文在寅已经主动访华,现在该轮到中国领导人访韩了。2017年文在寅主动访华是因为朴槿惠部署萨德破坏了中韩互信。如今尹锡悦在台海问题上立场反复,李在明却指望中国先递橄榄枝,显然是不可能的。李在明虽口头承诺“不介入台海”“加强经贸”,却未在行动上纠正前任错误,反而以“外交礼仪”为由拒绝示好,这可能进一步恶化中韩关系。
最新民调显示李在明支持率飙升至64.6%,正是靠巧妙平衡各方势力。若此时高调访华,保守派必然给他扣上“亲华卖国”的帽子。前脚首尔反华游行刚被镇压,后脚总统就飞往北京,这画面让幕僚们感到不安。
从更深层看,韩国的犹豫暴露出美国对盟友的隐形控制。无论是贸易谈判中的施压,还是外交行程的“顺序政治”,都显示韩国所谓的“同盟”实质上是主从关系。例如,美国要求韩国加入“芯片四方联盟”围堵中国,韩国政府立即配合,导致韩国半导体业对华出口暴跌;而在军事上,韩国连战时指挥权都未收回,又如何能在中美间保持平衡?
李在明的困境在于,若对华示好,可能招致美国在贸易或安全领域的报复;若完全倒向美国,又将失去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并非毫无作为。他拒绝在贸易问题上对美屈服,并重启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显示出务实倾向。但这类经济举措能否突破政治枷锁仍是疑问。
韩国学者指出,美国正通过“价值观同盟”捆绑盟友,要求他们在中美间选边站。在此背景下,李在明若想走中间路线,需要展现更大魄力——比如在涉华核心利益上明确表态,或推动中韩高层互动破冰。否则,韩国恐继续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而非独立自主的“全球枢纽国家”。
11月APEC峰会将在韩国庆州举行,这或许是李在明挽回中韩关系的最后机会。文在寅当年顶着美国压力,上任三个月就闪电访华,才换来中韩经贸黄金期。如今韩国汽车、半导体对华出口连续六个月暴跌,又被特朗普加征25%钢铁关税,经济困局比2017年更严峻。中国驻韩使馆最近罕见公开要求韩方保护侨民安全,既是警告也是测试——若李在明连基本安全承诺都兑现不了,所谓“加强经贸合作”的承诺谁会当真?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当年萨德危机时,现代汽车在中国销量一夜腰斩,乐天玛特直接破产清算。如今韩国车企再度面临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三星存储芯片库存堆积如山。李在明在竞选时高喊“重建中韩信任”,但政治信誉就像瓷器,摔碎后再修复总会留下裂痕。APEC峰会前这四个月,将决定他是成为文在寅2.0,还是又一个被中美角力碾碎的尹锡悦。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没有哪个棋子能永远左右逢源。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